您好,欢迎来到岱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控信息早知道『2025.6.16』总第108期

发布日期:2025-6-16    浏览量:59次
图片

【热点关注】

图片

 1、《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解读

2、新版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系列国家标准发布

3、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将开展

图片

【健康科普】

图片

4、高考结束后,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图片

【详细内容】

图片

1、《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解读

为严格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巩固深化拓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成效,统筹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切实做好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等全国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部际联席工作机制(下称“纠风部际机制”)14部委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印发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卫医急函〔2025〕144号,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共分为4个部分15项内容。在全面强化纠风工作顶层设计上,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加强医药卫生领域廉政建设任务落地,切实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在持续深化医药购销领域治理上,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加大执法力度,压实各部门在全流程监管上的主体责任,发挥穿透式审计监督优势,加强对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的督促指导。在系统纠治医疗服务乱象上,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频发领域的治理,深入开展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和医德医风监管,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在扎实推进保障落实工作上,强化部门间统筹,完善长效措施,以各部门联动推进组织实施。(内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2、新版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系列国家标准发布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1部分:物理性指标》(GB/T 18204.1—2025)等6项国家标准。该系列标准由国家疾控局组织修订,主要有三个变化:

一是检测项目更全面,新增9类健康指标,包括新风量和自然采光系数等空气流通方面指标,甲醛、PM2.5等有害物质限量指标,泳池水消毒效果等病菌防控相关指标;

二是检测技术更先进,升级用于空调管道细菌检测等的设备要求,淘汰二氧化碳容量滴定法等方法;

三是管理要求更规范,统一调整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监测频次、样本量与采样、公共用品用具监测样本量、样本运输等内容。(内容来源:健康报)

3、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将开展

在市场监管总局6月1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部门将联合启动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紧扣“学、玩、穿、用、行”全场景,针对学生文具、玩具、童装、儿童家具及安全座椅等重点产品,聚焦小零件易脱落、物理化学危害、标识不规范、制假售假等痛点,特别是对生产企业集聚区、电商平台、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进行排查,力争到2027年,实现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隐患有效治理。(内容来源:健康报)

4、高考结束后,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家长如何识别孩子的异常心理表现?孩子高考后的抑郁或焦虑状态会带来哪些影响,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如何识别孩子的异常心理表现

学生在高考后出现较为严重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如果未能得到及时干预,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短期内的情绪障碍干扰考后身心状态的整体调整,影响学生志愿填报时的理性决策,还会导致学生暑期生活作息紊乱,不利于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学生长期的焦虑或抑郁状态可能延续至大学阶段,表现为入学适应困难、学习动力不足等,进一步降低自我价值感,影响其未来面对挑战的信心。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信号,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心理支持。

情绪变化:情绪持续低落、易怒、爱哭泣,或是情绪波动大。

行为异常:睡眠紊乱,出现失眠或嗜睡,食欲骤变,长时间闭门不出。

语言暗示:频繁说“我真没用”,后悔当初或表现出对未来的绝望。

生理症状:头痛、胃痛、心悸等无明确原因的躯体不适,可能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表现。

如果孩子有上述症状且持续两周以上,明显影响到日常生活,家长就要带孩子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给家长的建议

1.避免过度关心成绩。家长不要反复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尽量用“这段时间辛苦了,想吃什么”等话题,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2.接纳情绪并给予支持。若孩子表现出懊悔或焦虑等情绪,家长更要学会倾听而非说教。比如,家长可以对情绪不佳的孩子说:“我知道你可能很难受,想聊聊吗?”家长要避免对孩子进行指责,或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调整心态。

3.帮助建立新目标。家长要鼓励孩子规划高考后的生活,如旅行、学车、发展兴趣爱好等,填补孩子的“目标真空期”。

4.留意危险信号。若孩子长时间闭门不出、拒绝交流或流露出消极的念头,家长要及时和孩子一起寻求专业帮助。

给考生的建议


1. 接纳不完美,停止“反刍”

2.调整作息,回归健康生活。

3.转移注意,减少“查分焦虑”。

4.提前规划,降低不确定性。

5.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内容来源:国家疾控局)




END



供 稿:禹娜

审 稿:张科华

编 辑:健康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