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岱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备案号:鲁ICP备17001500号-1
地址:泰安市财源大街29号 邮编:271000 联系电话:0538-8589800
【热点关注】
1.全国首个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
2.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2025年“面对面大讲堂”第二讲
【科技前沿】
3.新生儿足跟血基因测序有助于疾病早发现
4.我国学者首创联合疗法成功治愈晚期肝癌患者
【健康科普】
5.多喝水就能防秋燥……是真是假?
6.助眠产品能根治失眠……是真是假?
【详细内容】
1.全国首个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的指导支持和大力推动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牵头与广州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20253401955),成为全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基孔肯雅病毒检测产品,可用于基孔肯雅热病例的体外诊断。
该试剂盒从立项研制,经注册检测、临床试验,到最后的注册申报、审评审批,实现在3个月内落地。试剂盒的快速成功获批,是我国传染病应急防控工作中部门协同发力,高位推动破难题、高效推进显担当的又一典型案例。试剂盒上市后将为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内容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2025年“面对面大讲堂”第二讲
10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2025年“面对面大讲堂”第二讲暨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就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进行专题学习。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主持。
雷海潮强调,要持续加强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广泛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进展和行业应用前景。要加强部门协同,强化政策支持,与时俱进完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特别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营造创新生态,培育复合型人才,促进多学科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广,同步做好数据和信息安全管理,加强患者隐私保护,促进“人工智能+医疗卫生”规范有序发展。
上海科技大学沈定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洪林教授结合各自的研究和实践,围绕人工智能在临床数据、创新药研制方面的应用作专题授课。(内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
3.新生儿足跟血基因测序有助于疾病早发现
据新华社消息,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近日发布一项研究成果说,在新生儿足跟血筛查中加入基因组测序有助于额外发现数百种疾病风险,便于更早诊断和治疗。研究人员同时提醒,新生儿基因测序还面临着操作和伦理上的风险,包括费用、公平性、数据存储安全性以及孩子成年后的决策权等。相关研究成果新近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内容来源:健康报)
4.我国学者首创联合疗法成功治愈晚期肝癌患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同济医院)肝胆胰外科陈孝平院士、黄志勇教授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夏天教授团队合作,在全球首次采用“自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PD-1抑制剂+AI”联合疗法,成功治愈2名已出现肺转移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未来,该疗法有望在更多临床实践中推广,成为改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全新治疗范式。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刊发在国际期刊《肝癌》上。(内容来源:健康报)
5.多喝水就能防秋燥……是真是假?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这种说法不完全对。燥邪伤人的核心原因是“津液亏虚”。中医的“津液”是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广泛分布于全身,包括水、唾液、胃液、关节液等。
一方面,喝水是防秋燥、补津液的重要基础,及时适量补水能为津液生成提供关键的物质原料,可以暂时缓解“津液不足”引发的燥象,如口干口渴等,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中医认为,水液需经过脾胃运化转输(胃腐熟水液、脾吸收转化),再依赖肺的宣降布散(将津液输布至体表、孔窍)、肾的蒸腾气化(调节津液代谢),才能转化为真正濡养全身的“津液”。
若脾胃虚弱(如秋凉伤脾致运化无力)、肺燥失宣(燥邪伤肺致布津不畅)或肾阴不足(阴虚生燥致津液生化无源),即便摄入足量水分,也难以转化为有效津液,甚至可能因水液运化失常积成湿浊;且秋燥不仅是“津液不足”,还常伴随“燥邪伤肺”引发的咳嗽、鼻痒,或“阴虚内热”导致的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这些仅靠喝水无法缓解,需从调理脏腑功能、滋阴润燥入手解决。
另一方面,中医防秋燥遵循“滋阴润肺、生津润燥”的原则,可通过饮食、中医调理等方式进行。在饮食方面,推荐选择滋阴、润肺、生津的食材;在调理方面,推荐按摩两个穴位,每天按揉1-2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一个是中府穴,按揉可疏通肺经,缓解咽干、咳嗽等不适;另一个是照海穴,作为肾经要穴,按揉它能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口干症状。
多学一个知识点——如何正确饮水?
正确的补水方式是“少量、多次喝温水”,具体要求如下:
少量:每次饮水量不超过2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身体负担。
多次:饮水间隔一般为1-2小时,不需要盲目遵循固定频率,而要结合自身运动量、所处气候环境或是否存在疾病等情况灵活调整。
温水:建议选择35-40℃的温水,该温度更贴合人体生理需求,对胃肠道刺激较小,也更利于身体吸收。(内容来源:健康中国)
6.助眠产品能根治失眠……是真是假?
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也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良好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对维持神经、心血管、内分泌代谢、免疫、精神心理等系统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认知与记忆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大家: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适量运动及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保持良好睡眠,要尽量避免熬夜和睡前饮酒、喝茶,晚餐不宜过饱过晚,睡前尽量不要刷手机。同时,适宜的睡眠时长、规律的睡眠时间,是健康睡眠的保障和基础。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0-13小时,中小学生需要8-10小时,成年人需要7-8小时,老年人需要6-7小时。
要理性看待助眠产品。失眠原因复杂多样,没有哪种产品可以解决所有类型的睡眠问题,宣称能够“彻底根治失眠”“一秒入睡”的往往是夸大宣传,大家不要轻信。如果睡眠问题已经影响健康或正常的工作、生活,应尽早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内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
END
供稿:孙璐璐
审核:郑传涛
编辑:健康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