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岱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备案号:鲁ICP备17001500号-1
地址:泰安市财源大街29号 邮编:271000 联系电话:0538-8589800
手足口病预防
前言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1984年山东省枣庄地区发生手足口病暴发疫情,2003年始我市发生手足口病流行。后每年均有发病和流行,且局部地区出现了暴发流行,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此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合并无菌性脑膜炎、肺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其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主要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目前我市常见肠道病毒71和柯萨奇A16型感染,另有部分肠道病毒其它血清型感染存在,几种病毒在流行期间可交替出现或共同存在。
为什么会发生再次感染?
由于人感染后只获得长期而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但不同种类和型别的病毒感染后诱导的特异性免疫缺乏交叉保护力,也就是说人感染本型病毒只产生对本型免疫而对其它种(型)肠道病毒没有抗体,因此会出现得手足口病后不久又感染上手足口病的情况。
2、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经消化道粪-口传播;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的另一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途径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还可通过飞沫传播;医院院内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3、哪些人群易被感染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4、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数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现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四肢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面色苍灰、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5、预防控制措施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垃圾,铲除杂草,杀灭蚊蝇,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托幼机构学校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及时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搞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要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6、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托幼机构防控措施:
1、每日晨检,逐一检查儿童有无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
2、晨检后,儿童浸泡手,彻底洗手后入教室。
3、饭前便后要洗手。
4、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方法。
5、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6、开展致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将信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7、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消毒。
8、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等。
9、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及时消毒儿童粪便。
10、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11、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如必须进入须先洗手、消毒。
12、家长接儿童时应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应立即洗手。
13、教职工上班入园时,首先要浸泡消毒、彻底洗手。
14、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清洗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15、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以免把病毒带入托幼机构。患儿痊愈1-2周后再上课。
16、晨检发现的手足口病患儿不能入托,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同时注意不要让患儿接触其他儿童。患儿大便要进行消毒。
17、对缺课儿童,要立即追查原因,若因患手足口病缺课,患儿所在班级应立即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18、校门口和班级门口要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同时用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19、如托幼机构的一个班出现一例手足口病患儿,应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该班停课10天。
20、托幼机构如一周内出现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例(病例分布于2个班以上)或出现一例重症、危重或死亡病例,托幼机构要采取停课10天的措施。
21、在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要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其他交流活动。
学校防控措施:
1、每日晨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应立即要求家长带学生去医院就诊,同时做好缺课儿童病因的追查。晨检结束后要报告相关部门。
2、发现患病学生,应立即去医院诊治,患病儿童应避免接触其他任何儿童,痊愈两周后方可上课。
3、发现患病学生后,还应立即对患儿接触过的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的消毒处理工作。
4、每天早晚,校舍要通风和/或消毒半小时。
5、上一堂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课,让学生熟知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法。
6、不要让儿童喝生水、持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不接触患病同学。
7、在与患病同学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入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