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岱政办发〔2013〕13号
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泰安市岱岳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3—201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泰安市岱岳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3—201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4月18日
泰安市岱岳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3—2015年)
为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1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2〕50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安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泰政办发〔2012〕63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岱岳,坚持立足区情,加快发展,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民的服务需求为导向,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真正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3.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推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工作,与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又要立足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三)发展目标 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1.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社区应按规定标准配置建设社区服务用房,最低不得少于150平方米。力争到“十二五”末,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95%,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社区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95%,社区信息装备条件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优化社区服务内容。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规范便利,建立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居民群众生活舒适方便。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社区。 3.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加强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强化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力争到“十二五”末,80%以上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直接选举,每个社区至少拥有1名大学生或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每个社区拥有5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80%以上的社区党员和30%以上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者注册率达到10%以上。 4.完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着力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协作机制、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支持引导社区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力争到“十二五”末,80%以上的驻区单位与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1.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协调、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做好住房保障相关工作,为符合准入条件的住房保障家庭做好前期申报工作,将建成入住的保障性住房纳入社区管理,提供优质便捷的社区服务。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发展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协调和社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配备标准化的设施设备,完善服务功能,将离退休人员逐步纳入社区管理。大力发展以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为重点的家庭服务业,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确保社会保障卡发放、社会服务信息采集均落实到社区。 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制度,逐步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提供
|